“这鸡蛋,咋一股子怪味?”刘婶站在厨房门口,一边把锅铲拍在灶台边沿,一边皱着眉看着碗里的炒蛋,“你买的是不是假鸡蛋?”
“鸡蛋还能有假的?”站在一旁的女婿老李笑了一声,“妈你多心了,现在是咱孙子挑嘴,哪是鸡蛋的问题。”
“你少狡辩,我做了几十年饭了,啥味道不懂?”刘婶把锅盖一摔,坐在小板凳上直跺脚,“我今天非得把这事说清楚不可。”
这一幕,是发生在去年夏天,八月份,天气热得能把人蒸熟。刘婶家的厨房窗户对着后巷,通风不好,炒个菜都汗流浃背。当天她照常去小区对面那家“绿野菜庄”买鸡蛋,一斤便宜三毛钱,她还跟人炫耀自己会过日子。回家就摊鸡蛋、煮鸡蛋、炖鸡蛋汤。可这一顿饭没吃完,三口人就开始肚子不舒服。
刘婶嘴上唠叨着“年纪大了肠胃差”,可心里不踏实。第二天一早她就拎着剩下的鸡蛋去了菜店,一问老板,老板挤出个笑:“这批蛋是外地拉来的,养殖场直供,放心吧,纯土鸡蛋。”
刘婶回头就把蛋拿去找了小区对门那家修电器的老黄头,他有个亲戚在农业局上班。鸡蛋被拿去化验后,三天才有结果。
“是合成蛋,蛋白是化工合成的,蛋黄添加了色素和凝胶。”老黄头脸色比鸡蛋还白,“听说这玩意吃多了肝肾都受影响。”
消息一传十十传百,小区微信群炸了锅。有人说吃了几天这种蛋,儿子开始肚子疼;有人说母亲高血压加重了,以为是天热,结果和鸡蛋有关。
但故事到这还没完。
刘婶心里不服,拉着女婿老李一块去找菜店老板对质。结果人家早就卷铺盖跑路了。门锁着,店里空了个精光,连招牌都卸了。
老李点根烟:“妈,我听说这年头有种蛋,是拿石膏粉、明胶、色素和工业碱配出来的,一颗成本不到一毛,外壳用石蜡和石膏混出来的,外表跟真蛋一模一样。”
刘婶听完浑身一抖:“那咱孙子……怎么办啊?才三岁!”
孩子确实连着几天拉肚子,小脸都黄了。女儿那头赶紧带孩子去医院,医生问了饮食情况后直摇头:“这不是单纯的肠炎,有化学物质残留,要进一步观察。”
整个家,一下子陷入了阴云之下。
这种所谓的“假鸡蛋”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出现在部分城乡结合部或流动摊贩中,工厂里配比精准,用模具灌浆、加热成型,几分钟就能造出一盘,外观、重量、手感,甚至晃动时的“蛋黄晃动感”,都足以以假乱真。最可怕的是,外表没有任何破绽,连市面上一些便宜早餐摊都在使用。
而普通人根本无从分辨,只要贪便宜,吃进肚子的就是祸根。
“其实我早该觉察出问题,”刘婶后来跟邻居唠嗑时说,“那鸡蛋放了半个月还跟新的一样,蛋壳一点都不变黄,不出味,也没腥气,我还傻乎乎以为是好蛋。”
有人插嘴:“我听说真鸡蛋泡在醋里壳会变软,假蛋不会。”
也有人补充:“假的蛋黄你一戳,不散,像弹力球。”
可说这些为时已晚。小区里接连有人中招,有个老头吃了十几天,还以为是胃病,挂了三次急诊才查出来是重金属摄入超标。没人再敢马虎,尤其是家有老小的。
刘婶一家之后开始只去大超市买溯源鸡蛋,价格虽然贵,但心里踏实。女婿老李干脆养起了两只蛋鸡,天天给孙子炖一颗自己下的蛋。
“这才叫鸡蛋,”他说,“不是化工厂做出来的玩意。”
故事最后并不是什么圆满结局。刘婶的小孙子做了肠道修复治疗,体重掉了四斤,一直到年后才慢慢恢复。老李则开始写科普短视频,揭露假鸡蛋、黑作坊和无良商贩。
但对更多普通人来说,这样的陷阱依然隐藏在菜市场的角落,隐藏在那些“只便宜几毛钱”的鸡蛋里。人们总以为生活的危险离自己很远,直到真切地吃进嘴里,才发现危险早已潜伏在锅碗瓢盆之间。
刘婶如今见谁都劝:“买鸡蛋别只图便宜,钱是能省,但命不能赌。”
她的这句话,在2025年的今天,依然在朋友圈刷屏。因为谁都不知道,下一个被假鸡蛋坑的,会不会就是自己家。
热丰网-个人配资平台-在线股票配资门户网-厦门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