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车况精品,2019年车,里程8.5万公里”——看到这样的描述才买的车,可谁能想到买到手的竟是一辆被保险公司认定为“全损”的事故车? 近日,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份终审判决,为这场二手车交易纠纷画上句号:卖家因故意隐瞒车辆关键信息构成欺诈,被判退还46.2万元购车款,并赔偿买家138.6万元。
>>以为“捡漏”——
一眼相中“精品车”
比同款新车价格低一半多
2022年2月,赵先生想入手一辆二手特斯拉ModelX。在闲鱼上刷到于某的信息时,他眼前一亮:这辆2019年的ModelX100D,表显里程8.5万公里,标注“车况精品”,报价46.2万元。
于某称,车辆仅右后方有轻微瑕疵,不影响使用,价格则比市场价低不少。几天后,赵先生去看车,外观确实修复得不错,试驾也没发现大问题。相比同款新车100多万的价格,赵先生觉得“捡了个漏”,当场付了5000元定金。3月初,车辆过户到他父亲名下,他结清了45.7万元尾款。
>>原形毕露——
突发故障发现是全损
车入手9个月修了个不停
本以为捡了便宜,没想到这辆车成了赵先生的“心病”,买来9个月里故障不断,维修账单越积越厚—— 2022年3月9日,车辆刚到手没几天,左前摄像头就提示“不匹配”,导致自动驾驶功能完全失灵。赵先生只能跑到4S店更换配件,花了1286.83元。
2022年6月11日,电动尾门突然卡住,检查发现液压杆线断了,更换又花了2150元。
2022年8月,车辆底盘传来异响,去修理厂检查发现右侧悬架和摆臂损坏,维修更换花了1050元。
热丰网-个人配资平台-在线股票配资门户网-厦门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